一、用人单位校园专场招聘会
一般由用人单位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安排,在学校举办招聘应届毕业生小型的招聘会。信息披露渠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网站、公告栏披露,学校网页、公告栏公告。特点:涉及的专业、人数不太多,但招聘对象目的性强——指定学校、指定专业的毕业生,应聘成功几率大;特别是安排在系一级招聘的,成功的几率更大。由用人单位到校园内招聘是目前毕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建议:主动参与,积极应聘。
二、学校组织举办的毕业生(年度)双选会
一般由学校就业部门通过发函、电话联系全国各地用人单位参加。每年一次,大多安排在每年的11-12月份。也有的学校在春季举办第二次双选会。信息披露渠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网站、公告栏披露。特点:
(1)参加的用人单位多,分布在各行业、地区、各层次,如国有、股份、民营企业,多数单位安排在本校及附近宾馆;
(2)需求的专业和人数均多,毕业生有较大范围的选择;
(3)一般除了举办本校自己的毕业生外,还会有许多外校的毕业生前来应聘。因此,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大,可在多个院校选择毕业生。
建议:
(1)信息量大,但竞争激烈,因此尽早入场,多投简历,赶在用人单位停收简历前将自己的简历投出。
(2)主动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联系,登门推荐自己。把握机会尽早签约。
三、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会
一般由中央、地方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所属单位在学校举办的中型招聘会。信息披露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网站、公告栏披露。
特点:对与行业相关的专业需求量大,并会涉及较多专业,应聘成功率大。
建议:相关专业学生应积极应聘,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参与,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
四、地区赴学校专场招聘会
由各地(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组织本地各企事业单位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既有沿海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地区。
特点:用人单位分布在各个行业,需求专业和人数较多,对毕业生生源不限于本地区。
建议:对于毕业生特别是想回生源省份的毕业生或想到该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不为一个好机会,积极应聘。
五、省(市)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
各省(市)人事部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在本地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一般安排在寒假期间或前后,也有的省市在毕业派遣后的七月中下旬再次举办,特点:参会用人单位基本为本省(市)单位,需求信息较多,但由于回乡毕业生参会太多,竞争过于激烈,应聘成功率不高。信息披露渠道:当地新闻媒体,专业网站(中国大学生就业网等)。
建议:抱者试一试的态度参与,尽早到会,提前收集需求信息,可在会前会后多做自我推荐工作。提高成功率。信息披露渠道:当地新闻媒体,专业网站(中国大学生就业网等)。
六、各地(市)人才交流市场举办的招聘会
各地(市)人才交流市场会不顶期举办各类招聘会,但涉及范围过大,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籍贯人才。信息批披露渠道:当地新闻媒体;电视,广播,传单等
特点:一般要求应品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般不解决户口入户,应聘成功率不高。
建议:对于不要求解决户口入城寻求短期聘用工作的毕业生是一个选择。但应注意查验对方营业执照,签定用工合同,保护好自身利益。对人才市场上的劳务中介机构要查验证明,防止被虚假信息骗钱,防止招聘骗局。
七、网上招聘会
近一两年兴起,毕业生登录专门网站通过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投递电子简历等方式完成应聘工作。部分高校也正在开发、实施网上双选系统。
信息披露渠道:中国大学生就业网,人才网等相关网站。
特点:由于不能现场面试那样对毕业生进行测试,尚未被多数用人单位重视采用。
八、其他有效的就业途径:
1、院系老师推荐;
2、父母亲友介绍;
3、实习单位聘用;
4、灵活就业;
5、自主创业。
毕业生求职特别提醒:
(1)防止陷入假借招聘学生实为传销的陷阱。
(2)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少数人利用学生求职愿望迫切心理,假借招聘学生骗取钱物。任何单位均不会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学生交纳保证金、培训考试费(会务员除外)等。
(3)端正思想,凭借自己实力求聘单位,应聘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对招聘人员的不合理要求要予以拒绝。女学生在应聘中不宜独自一人在较封闭的场所与招聘人员接触,如不好拒绝,应邀请同学一起前往。
(4)应聘碰到困难和问题,及时与就业办老师和班主任联系。